久久最新获取地址网址,中文字幕在线播,亚洲第一影院在线播放,亚洲精品综合欧美二区变态

<legend id="g709z"></legend>
    <track id="g709z"></track>
      <td id="g709z"></td>

      <tt id="g709z"></tt>

      副刊風情 建德新聞網(wǎng)
      0571-58318323
      我要投稿
      建德市新聞傳媒中心 主辦
      您當前的位置: 建德新聞網(wǎng) > 建德頻道 > 副刊風情

      微信掃一掃分享

      大洲(中)
      2019-03-14 15:03

      文/沈偉富

      二水湯湯會出,一山律律臨間。青山共水勢爭先,欲到村中結(jié)伴。 

      滾滾源流無斷,重重峰列盤旋。漁翁椎子樂其間,真?zhèn)€神清俗散。 


      這首《西江月》,描繪的就是日曬塢、羅莊與北塢之水匯聚之處的景象。 

      這里自古即有周姓人家居住。后周姓不知何往,洪姓自淳安遷來。清乾隆五十八年(1793)秋天,“驟雨綿連,洪水橫流,北源之田廬多遭淹沒……”(《北源吳氏宗譜》)在這場洪水當中,受害最深的其實還是住在兩溪交匯處的大周,洪家的房屋、田產(chǎn)幾乎蕩然無存,災(zāi)后的大周一片荒蕪,洪家也放棄家園,另擇他處安身。 

      北源吳家承翁、承仕、承裕三兄弟也因這場洪水而無家可歸,兄弟仨只得離開村莊,來到已經(jīng)被洪水沖成一片沙洲的大周。他們認為:“洲之土可耕可稼”,就在大周的洲地上搭棚居住?!靶业锰熘樱凶嬷?,興丁置產(chǎn)”,吳家終于成了大周這片土地上新的主人。因為洪水,使“大周”成了“大洲”,后人就以“大洲”,替代了“大周”。 

      幾乎與吳氏兄弟來大洲的同時,外源溪東王元昌也“緣大洲貿(mào)易”(《溪東王氏宗譜》),見大洲土地開闊,征得家人同意之后,也在大洲的上首落戶。四代之后,王家成為大洲的主要家族氏,他們開始修筑宗祠“凝秀堂”。 

      如果西漢朱買臣入北源,與周家毗鄰而居是真實的話,那么,大洲的歷史至少也有兩千一百七十多年了,這比建德縣的歷史還要長。后人為紀念朱買臣,在村西的山坳里建了一座朱公祠。詞曰(調(diào)寄《西江月》): 


      一枕清晨自在,忽聞古廟鐘聲。 

      靜聽湛爾若超塵,頓使凡心洗盡。 


      詩曰: 


      羅列青山斷復(fù)連,濴洄碧水似難前。 

      往來重復(fù)如無路,漫說壺天即是天。 

      北東雙合會西泉,曲曲灣灣左右旋。 

      更羨層巒圍勝帳,白云深處好參禪。 


      朱公祠,又名朱公太守廟、漢賢祠,建于何時,已不可考。祠內(nèi)供朱買臣神像,后不斷增加,比如關(guān)老爺、七老爺?shù)取?nbsp;

      關(guān)老爺即關(guān)公,民間認為,關(guān)老爺是保一方平安之神。據(jù)傳,七老爺是炭神,很多山里都有類似的神廟,大洲就有兩個,一個在大洲村里,一個在大洲村西的西塢,所以,人們又把西塢七老爺廟里的七老爺叫做小七老爺。 

      大洲與西塢兩水匯于芳山。芳山本亦為周姓祖居地,后周姓不存,王姓遷入,但村里一直有一座周王廟。 

      每年初夏,大洲、西塢、芳山三個村都有一種相似的風俗:把本村廟中的神像抬出來,先在村邊的田野中巡游一遍,祈求神明保佑風調(diào)雨順,五谷豐登。完事之后,重新抬回廟中。 

      明朝萬歷年間,嚴州大旱。人們想盡辦法抗旱,而求雨也是其中的一種方法。大洲(包括西塢、芳山)人都到朱池嶺下的一個巖洞中求雨。一次不行,兩次,兩次不行,再來第三次。有一次,不知是誰建議,抬上本村的保護神一起前往。大洲人抬的是七老爺,西塢人抬的是小七老爺,芳山人抬的是周老爺。結(jié)果,這一次成功了,老天很快就降下甘霖,三個村的人歡呼雀躍,奔走相告,有人甚至站在雨中,讓雨淋了個透。 

      為感謝神明,三個村的人,不僅把各自的神廟修葺一新,還給三個神像披了紅,掛了彩。每年初夏,把神像抬出來在村前的田畈中巡游之后,還要把神像抬到西塢村中的橋上,讓神看看從朱池嶺下那個巖洞中流出來的水,意思是,有了它們的保佑,溪里才有如此清澈的水。 

      為了供神,三個村又出錢出力,在橋上搭建了長廊。這也許是建德唯一的一座廊橋吧。 

      這樣的祭神活動從明朝開始,到清朝漸漸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風俗——擎長線。 

      擎長線有幾個步驟。 

      首先是請神。請神不能選擇在火日,其他金、木、水、土日都行。全村人沐浴更衣,前往神廟,由村中的長老上前,把神像擦拭干凈,披上紅衣,再由幾位后生把神像抬出廟門,前往田野。 

      然后是送神。送神的隊伍聲勢浩蕩。走在最前面的是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老、鄉(xiāng)紳。緊接其后的是“先鋒”,有的鳴鑼,有的吹號,有的放銃。接下來是舉大旗的,再后面就是抬神像的。神像的后面是其他村民,每人手中舉一根長竹竿,上面掛著蜈蚣、蝴蝶等彩旗。 

      再一個是供神。巡游完之后,把神像抬到西塢廊橋上,三個村的人全都帶上香燭、供品,到神像前祭拜。三天之后,再把神像各自抬回村廟中去。整個儀式結(jié)束。 

      因在巡游的過程中,隊伍中大多數(shù)人的手里都手持一根長竹竿,遠看就像擎著一根長線,擎長線之名因此而來。(未完待續(xù)) 


      責任編輯: 儲玲娟

      掃一掃關(guān)注官方微信